上一页|1|
/1页

主题:昔日道教圣地——南岳山

发表于2013-11-30

南岳路,老地名叫南岳山脚,在《贵阳市地名手册》中有记:“南岳路,历史地名南岳山脚,东南起倒岩寨,西北至解放路止。”

在昔日的贵阳五大名山中,东山为贵阳八景之一叫“东山胜概”,黔灵山被举为“黔南第一山”,是佛教十方丛林,扶风山誉为“插天一朵青芙蓉”,且因在山麓建有阳明祠而知名中外,相宝山是贵阳文人雅士经常相聚咏唱赋诗酬作之地,且寺中有面铜镜,传说可照人三世而闻名。而南岳山则因有南岳山寺,乃昔日贵阳道观之首,贵州道教会会址,为贵阳道教十方丛林。更辉煌的是南岳山道观的殿宇非常恢宏壮观,香火旺盛,名扬黔中。

据《贵阳府志·山川副记》载:“南岳山,一名长连寿山,有寺,去城三里,上有仰天坪,古柏虬松,窅然深秀,山脉由定番州(注:今惠水县)青岩司狮子山右分,经南上里之杨梅堡、改毛井、摆郎苗、钱家寨而来,上有红豆树一株,大可五丈。”人们图吉利,把“长连寿”中的“连”字去掉,叫长寿山。南岳路的地名就来源于南岳山。《贵阳府志》记载:“…山上有仰天坪,古柏虬松,窅然深秀,五峰回合,松篁夹经。”清乾隆年间,“贵州布政使陈德荣派专人往江西购买杉树三万余株,栽于此山,蓄护城林,风景绝幽,随山拾级而上,穿过石坊可达南岳山道观。”《南明区志》载:“南岳山道观为旧时贵阳三大道观之一。南岳山道观祭祀南岳神,始建于明代,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都曾有维修和扩建。乾隆末曾改住僧人,自嘉庆十三年(1808年)后复为道人居住。以后皆为道教宫观。”南岳山道观殿宇三重,前殿叫关圣殿,供奉关云长,中殿供南岳神,后殿是玉皇楼,供祀玉皇大帝。殿旁建有荷花池,池后边是斋房和客房。山左有纯阳洞,供祀纯阳真人吕洞宾。抗日战争时期,道观被军队占用,殿宇被毁严重。如今南岳山道观早已荡然无存,但山上茂林仍不失清代贵州布政使陈德荣在山上种树是为“蓄护城林”之功。不过现在被某单位砌墙“围城”。不知是为护林,还是圈地毁林搞开伐,如将南岳山的茂林毁尽,将是贵阳城的一大悲哀!

南岳山在贵阳历史演变的进程中还占有一席光荣之地。南岳山脚是一大片平地,西南方有山环护,早年在此修建了大片营房,名叫南厂。南厂紧贴南岳山脚。

清代在甲午战争之后,光绪帝在我们贵阳人李端棻及其侄女婿梁启超和康有为、谭嗣同等具有进步思想、改革意识的知识分子及朝廷大员的推动、辅佐下,谋变法维新,以图自强,令各省组建“新军”。我省当时亦组建了常备步兵第一标(相当于团)有官兵近两千人,标统叫袁义保,副标统兼军事教官杨荩诚同时兼任贵州陆军小学总办,既握军权,又孚人望。他在官费留日期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各省推翻清朝统治,纷纷宣告独立。贵州的自治学社暗中组织和发动军民“反正”,以新军及陆军小学学生为主力军。原定1911年11月10日举事,由陆军小学学生和新军士兵借“联合野外演习”为名起义。因机密泄漏,陆军小学学生被迫提前在11月3日晚8时率先发难。新军标统袁义保闻讯企图弹压,被目兵杨树青开枪吓跑,逃出军营。副标统杨荩诚公开了同盟会员身份,率领新军及陆军小学学生冲进城内,围攻抚台衙门,(今省府路)抚衙卫队及炮队响应。督抚沈瑜庆见大势已去,被迫书写承认贵州独立的手令,并交出巡抚关防及一应代表权力的文书。次日,贵州宣告独立,成立了“大汉贵州军政府”,设枢密院处理政务,枢密院设原抚于衙内。至此,辛亥革命在贵州成功。新军与陆军小学功不可没。新军驻南岳山下的南厂兵营,所以说南岳山是贵阳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席光荣之地。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后,南岳山下的南厂成了新政权培训干部的摇篮:“革大”、“军大”、公安干部训练班……设在南厂。当时的《新黔日报》登了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一群热血青年,聚集在南岳山下,‘解放区的天是明朗郎的天…’的革命歌声,回荡在南岳山麓”。


发表于2013-12-03

真的假的啊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