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懿府,你不知道的历史

发表于2010-05-06
   
大家都是贵阳人,可是懿府,乃至大十字的历史,我也有许多现在才知道,偷偷把接待中心售楼人员的资料发给大家看,大家即使买不到房子,也可以长一点知识。:)
 
 
1.大十字
 
明代大十字北为城北正街,南为城南正街,东称东街,西称西街。寺观林立,百货聚汇。呈现出晨钟暮鼓,和尚道士顶礼膜拜;喊幺呼六,商贾小贩讨价还价的景象。
    清末大十字仍是贵阳的经济中心地点,既是最繁盛的街道,也是商业区。那时完全是旧式古老建筑,木柱瓦面房屋,高、宽不到两丈。一般绸布店都是黑漆木柜台,唯有百货店加上玻璃箱而已。街道宽度面积不过两丈,看上去房屋矮小,街道狭窄。大十字东西街口为防止盗贼流窜,建有栅栏门,每夜三更以后就上锁,到天亮时再开,两面街口都开设有屠案。大十字以北当时就是蔬菜场(又名鸡鸭市),这一带每天卖鸡、鸭、鱼、肉和卖各种蔬菜的以及买菜的男女拥挤不堪。
抗战期间的大十字又成为日军重点轰炸的地方,1939年2月4日,日军对大十字进行轰炸。事后调查,以大十字为中心,南至贯珠桥,北抵光明路(今省府路),东到护国路口,西临花牌坊(今公园路口),到处都是断垣残壁,砖瓦狼籍,昔日繁华,已成灰烬。轰炸毁掉贵阳房屋1326栋,大十字附近著名的商店,如恒兴益百货店、广聚源皮鞋店、亨达利钟表店、张鹤麟笔墨庄、刘源春五金店都受到了巨大损失。
     黔南事变前,大十字中心有了一座时钟,每个钟面正好对着通向大十字的四条街,人在老远就可以看到醒目的钟面,当时这座钟是个新玩意儿,过了几年,内部机械失灵,钟面指针四面不一样,于是贵阳开始流行一名歇后语:大十字的钟——各走各的路。
     由于抗战的特殊环境,使贵阳成为抗战后方重镇,人口猛增,大十字一带楼房接踵而立,不几年又繁华起来,跟着繁华起来的是大十字的地价翻筋头疯涨,1939年每平方丈2000元,1942年增至2万元,1944年竟涨到20万元。数年间增长100倍。有人讲“大十字的土——可以称斤卖”。
     抗战胜利后,大十字的繁华逐渐衰败,许多店铺生意萧条,门可罗雀。经济的不景气,使得人心惶惶,只有黑羊井(今副食品商场北侧)每天中午人头攒动,人们在这里做银元黑市交易,经常看到许多人提着成捆、成袋的钞票来换银元。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十字重新扩建,出现了环形天桥、休闲广场,风格各异的高楼鳞次栉比,让人目不暇接。琳琅满目的商店,让人们的购物环境有了质的提高。周围几座大型商业广场,烘托着几百年来大十字浓厚的商业气氛经久不衰。大十字的发展可以说是贵阳历史发展的一个真实缩影。
2.懿府地块
从明朝1413年的布政司到清朝的程番府,再到1930的老市政府,直到3年前市府才搬到金阳。这么多年以来,这里都是贵州和贵阳的行政驻地,同时也是各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
600年来都是行政驻地,这在贵州甚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另外,这里还曾是贵州最早的学校---顺元路儒学,它始建于元朝,距今也有近700年历史。明朝在顺元路儒学的旧址上修建了文明书院,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阳明就曾在这里讲学。
 
春秋时期,贵阳属古夜郎国属地,宋代称贵阳为贵州,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至今近600年的历史。
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并正式成为明朝的第13个行省。隆庆二年(1568年),移程番府(今惠水县)入贵州城(即今贵阳市区),并改名为程番府。隆庆三年(1569年)3月,更程番府为贵阳府,“贵阳”作为行政区域的名称开始使用,延用至今已有440年历史。
 
        顺元路儒学(距今有七百多年历史)贵阳最早的学校
说起顺元路儒学的发现,有一段很离奇的故事。明朝弘治十七年(一五○四年),贵州提学副使毛科在重修文明书院时,平整场地,偶然挖得断碑一块,为《重修顺元路儒学记》,人们从此才知道,原来文明书院的地址就是顺元路儒学故址。根据地方志记载,贵阳最早的学校是元朝时兴建的顺元路儒学。顺元路儒学是元朝时政府建立的学校,属于官学性质。顺元路儒学地址在明代都指挥使司北,即后来的文明书院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贵阳城内市府路十五号,市人民政府在迁往金阳新区前就设在这里。
 
 
文明书院:文明书院始建于元朝皇庆年间(1312—1313年),距今697年,是教授何成禄在顺元路儒学旧址上兴建的,后因年久失修房屋倾塌荒废。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浙江余姚人、提学副使毛科重新修复,正德四年(1509年)毛科及其继任者席书聘王阳明来书院讲学。王阳明在文明书院与席书论学,始论"知行合一".王阳明写的《答毛拙庵见招书院》、《书庭蕉》、《春日花间偶集示门生》三诗皆记文明书院讲学的事。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王阳明的门人、湖南武陵人蒋信,来任贵州提学副使后又重建文明书院。隆庆三年(1569年)设立贵阳府,第二年,即隆庆四年(1570年),文明书院及其相邻的正学书院(蒋信所建)、提学道署被改建为贵阳府署。以后多有扩建。1930年设立贵阳市后不久,该处是贵阳市政府所在地。解放后是贵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地址在今市府路上市府桥西侧。
 
 
除了我们这个地方本身有600年的历史,周边同样充满了非常浓厚的人文气息。在我们的园林广场下就有贯城河流过,河上有三座古老的小桥,市府桥、狮子桥和贯珠桥。目前市府桥和狮子桥得以留存,分别位于项目两侧。贯珠桥在文革期间被毁,目前已经消失。贯珠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离我们不远还有两处非常有名的人文场所,大十字文化广场,贵阳中心最大的人文休闲广场,离项目100左右。项目对面是具有千年历史的达德学校,它修建于元代,作为学校也有百年历史,目前里边有历史沉列馆供游人参观,也可在里面饮茶聊天,感受千年历史气息。
 
贯珠桥:在大十字锦江鲜花大酒店对面的贯城河西岸,原有一条连接市西路和市府路的小巷,名为“贯珠巷”。现在这条小巷已经不存在了。它的原址变成了一个开有很多小商铺的街边批发市场。河道也隐藏在厚厚的混凝土盖板之下。贯珠巷也是因为这里原有“贯珠桥”而得名的。 
简介:贯珠桥是一座石拱桥。解放初期,在它旁边还有一座小型钢梁木板桥面的小桥,很有些微缩欧洲桥梁的风味,也被统称为贯珠桥,“文化大革命”期间,根据“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思想,市革委将贯城河建成简易防空设施时,两桥均被拆除。 解放前,这一带商铺云集,而且著名的大兴寺也在这里,所以贯珠桥对方便群众往来有很重要的作用。
传说:关于桥的传说,主要有两种,一是苗族同胞的传说,认为这座桥主要供挂朝珠的官员过往,所以叫贯珠桥。汉族人民则有另一说法:清光绪年间,三牌坊发生火灾,大火烧到今中华南路北段的一座桥边。如果大火越过桥继续向西漫延,那么整商业繁华区和贵阳府官邸都将付之一炬。知府带人来参加救火,未能阻挡火势,只好求助于神灵,仍不见效。知府想,火再烧下去,自己罪责难逃,情急之下,摘下朝珠投入火中,向上天祝祷:“火若不灭,我便投火殉职!”说来也怪,大火果然逐渐减弱,最终熄灭了。市民为了纪念此事,把桥改名为“贯珠桥”。 
贯珠桥桥名辩析:贯珠的原始意思,是把宝珠串联成一串,文人常用它来形容歌声和乐音的美妙动听。古书《礼乐记》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曲如折,……累累乎端如贯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难想象:当年,贯城河还是一条水量充足的清水河,月阑人静之时,水流冲击桥墩和两岸石罅,峥峥淙淙,如歌如诉,这就是贯珠桥名称的真正来源。
发表于2010-06-16

贵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啊

 

发表于2010-06-22

价格一定很高啊!又卖材料又卖文化的,非一般人住得起啊!只是我疑惑的是:这样一个社区如何做到高品质生活,以后入住了会不会环境太吵杂,不易管理?

发表于2010-07-09

这软文写得不错.

 

就是排版乱了点.

 

不过这应该是大十字的历史咯嘛,我被标题吸引进来还以为是"懿府"二字的典故:)

发表于2010-09-12
跑偏了!
发表于2010-11-01

有空多来我们论坛逛逛,有问题及时反映,大家一起讨论意见

发表于2010-11-02
介绍的挺详细的哦。
发表于2010-12-15

牛B的历史,确实,确实

发表于2011-09-19

很软……

发表于2011-12-14
这个强悍。。。表示很软!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