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

主题:馄饨有大小,功能各不同

发表于2013-11-08

北方饺子,南方馄饨。上海人对馄饨向来偏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它是老百姓的盛宴,偶尔一天包馄饨了,孩子得着消息,高兴得如小狗蹿进蹿出,帮着择菜也成了自觉行动。买馄饨皮子还要预定,母亲早早地到米店付了钱和粮票,捏着一块油滋滋的纸牌回来,吃馄饨的计划真正得以落实。十点左右,可以领货了,再差孩子去米店跑一趟,又得排队。这样一来,吃一顿馄饨怎么会不隆重呢?

第一锅馄饨煮好了,孩子照理是不能吃的,家中若有高堂,则先敬老的,再送邻居张家姆妈、李家好婆。一幢楼里,因为有一户人家吃馄饨,会显得比平常更喧闹,更有生气,人情味浓得化不开。孩子面对难得的美食,眼睛发绿,一碗不够,再来一碗,吃着碗里,盯着锅里。这副馋相叫父母陡然生出些许伤感,于是让孩子们放开肚子吃到满地打滚,站也站不起来。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馄饨是江南稻作文化地区对小麦的礼赞。在四川话里馄饨被叫作抄手,在广东话里又被称为云吞,到了临海又被叫作扁食,而在江西波阳,那里的人把馄饨叫作清汤。张岱在《夜航船》里说,馄饨是西晋大富豪石崇发明的,但史料记载,馄饨的出现不迟于汉代。

清末民初沪上竹枝词里专有一段说馄饨的:“大梆馄饨卜卜敲,码头担子肩上挑,一文一只价不责,肉馅新鲜滋味高。馄饨皮子最要薄,赢得绉纱馄饨名蹊跷。若使绉纱真好裹馄饨,缎子宁绸好做团子糕。”这段曲子简略地描绘出当年上海滩上馄饨担子的生意状态:手敲梆子,肩挑担子。深秋的夜晚,星斗满天,年轻的贩子穿了一件青布短衫,精神抖擞地串街走巷是一种风情。别小看了这副馄饨担噢,它真是一件工艺品!有竹子做的,也有木头做的,后者常常在关键部位雕了一些粗花,髹了红漆描了金粉,很讨人欢喜的。形状呢,如一座石拱桥,一头是锅灶,永远燃着炭火,另一头是放馄饨皮子和肉馅及佐料的小抽屉,赛过百宝箱。梆子声里,有人唤住,就卸下担子,一手往炉子里丢块柴,一手忙将抽屉打开包起馄饨,一眨眼工夫,紫铜锅里的水也沸滚了,马上下锅。碗出是现成的,加了汤,加佐料,馄饨用竹笊篱捞起,再撤些碧绿的葱花在碗里,客人站在街头巷尾的风头里吃,非但不觉得冷,一碗下肚,额头还会沁出不少汗珠呢,因为场里加了不少胡椒粉。这样的馄饨担子,在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里有详尽描写。前几天我在虹桥地区一个专门整理旧家具的工场里就见过一副,不知老板是从哪个角落收来的,以馄饨飨客的百年老店真应该买来供在店堂里做怀旧的广告。

发表于2013-11-08

大爱面食啊。

发表于2013-11-08

长见识了饿

发表于2013-11-08

终于知道了饺子和混沌的区别了啊

发表于2013-11-08

南方人的饺子还是要顺口点啊

发表于2013-11-08

我觉得北方的混沌要好吃点呢

发表于2013-11-08

北方的混沌貌似皮儿要厚点呢

发表于2013-11-08

混沌和饺子傻傻分不清楚

发表于2013-11-08

哈哈哈,这能有什么功能,不就拿来吃嘛

发表于2013-11-08

去了外省才知道的混沌啊

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