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理财从点滴开始,不想“月光”就学“算计”

发表于2008-07-02
 
2008-07-01 15:44    

一直以来,我在朋友眼中算是比较会理财的人,在这种什么东西都流行拿出来“晒晒”的年代,我也就顺应一回潮流吧。

小时候,一个粉色的猪型储蓄罐曾经让我开心了几天,直到母亲告诉我这个储蓄罐的功能后,我养成了攒钱的习惯。

我想这就是我最初形态的“理财”意识,让零钱积少成多,到一定金额的时候去买一件自己心仪的文具。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银行,虽然每天数钱,但数的钱中99.99%都是别人的钱。不过在银行工作存钱就有了便利条件,我就开了一个活期存折,只要行里一发工资、饭补、奖金等肯定往里放,兜里永远只给自己留贰佰元的备用钱,时刻提醒自己少花“无聊”的钱。

存折里的金额达到我认定的数额,活期就转为定期,怎么把钱存在银行也是一门学问。

刚来北京工作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但从小耳闻目染父母记账的生活方式也遗传给了我。我准备了一个本,把每月的收支记个明白。从自己的账本中,我发现自己的手机费连续三个月都有点失控时,优惠的手机套餐就走进我的视线。

缘于我曾在银行工作过,银行刚推出理财产品的时候,我就参与了。记得前几年,理财本金没有门槛限制,是各银行自己定的,我就分散地在三四家银行寻找感觉,按自己的一套标准考量着银行的理财产品。硬指标是收益率和产品期限,软指标就是银行的诚信度和灵活性。因为有前面的尝试,所以后来央行规定理财产品本金五万的下限时,我就比较从容,优选银行,再优选这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理财本金的门槛让我也无暇顾及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了。

从存定期转为尝试购买理财产品,我认为自己还停留在“理财”的初级阶段。我的理财渠道目前非常单一,只有银行。因为我和大部分地球人一样,认为钱在银行比较安全。

一篇“第三方理财浮出水面”的报道让我对理财有了全新的认识,第三方理财在国外早就兴起,而在国内起步较晚,类似有点金融超市的感觉。理财公司的“理财师”会向你推荐所有银行的理财产品,再根据你的现有情况以及抗风险能力向你建议购买哪款产品比较合适。因为笔者能力有限,至今还没向第三方理财公司咨询过,但理财师这个职业的兴起很值得期待。

如今,“理财”已经融入我的生活。“理财”从点滴开始仍会是我一如既往的方向,这就是我今天特别想和我这样踏入社会时间不长的年轻人一起分享的。但就“理财”的深度和广度这个话题,我想我暂时还没资格来和大家交流。

不想成“月光”,还要有点积蓄去“理财”,就要学会去“算计”。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