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没有面包的人从来不挑剔工作

发表于2006-10-30
民工与大学生,到底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呢?也许这个问题,得到的不是答案,而是一片讽刺声:这……能算问题吗?敢这么问的人,恐怕才是有问题?可这两天,现实生活还真把这道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前两天,南京安德门民工市场,竟特意开出了一个“大学生求职窗口”。我不太好怀疑,这是不是市场管理者的“故意”:比如利用这种方式,来吸引媒体的关注;我只能认为,也许他们真的发现了求职者中,有不少大学生的存在,另开一个窗口,目的在于,为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提供一种更加准确、周到的服务罢了。 

 
但就是这件事,招来了舆论的一片哗然:有人说,大学生和农民工,完全是两个层次的人群,怎么会扎堆在民工市场、一起找工作呢?这种现象正常吗?而此举也招惹了一些大学生的不满,他们在网上发出一连串的质问:这究竟是尊重人才呢?还是刻意贬损人才?难道我们社会的人才,真的已经多到与农民工等类齐观的地步了吗?如果这个“大学生求职窗口”真的特别火爆,那人们当初,何必非要费尽心力上大学呢?在民工市场找工作,是不是意味着大学生的工作和薪酬,也就和民工差不多呢?这难道不是对当今大学教育的极端讽刺吗? 


在一片质疑声中,这个“始作俑者”的劳务市场,倒是一直在保持着沉默。因为市场不是课堂,辩论对它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它只根据供求关系,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应该承认:社会从来没有否认过人才的价值,每个单位都在“求贤若渴”,但我们也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一,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是一回事吗?二,大学生是不是一定都等于人才? 


我们所谈到的就业环境,更多是指“劳动力市场”而言,而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无疑都是劳动力市场的供应方,从这个角度上看,大学生也不例外。按前段时间那场全民大讨论所给出的结论:大学生也是普通的劳动者!而所谓人才市场,无非是这个大市场中,更加细分的一部分。而这个人才概念,也绝非单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量企业迫切需要的技术工人、市场营销人员、或者在某一领域有特殊才能的人,都可以被视作人才!即便是农民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再经过一定的技能培训,肯定也不比大学生的竞争力差啊!再说了,农民工难道就不能继续上大学深造了?但谁又承诺过,上大学一定就能找到工作呢?为什么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供求关系理论,已经再明白不过地告诉你:我们这个劳动力市场,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无特点、又无明显竞争优势的大学生。我想,无须再劝导大学生们“转变就业观念”了,与民工兄弟“同场竞技”,总比你呆在家里等待、或者做“啃老族”,更能赢得人家的尊敬。法国一句谚语,说得很直白:已经没有面包吃的人,从来不挑剔工作。 


但真正的问题,也同样不能回避:如果大学是精英教育?为什么在精英比例还很低的中国,大学生竟然会出现“过剩”呢?两种可能,一,体制缺陷:没有足够的让精英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二,劳动力低端化倾向:大学所培育出来的成千上万的精英,其实,根本就算不上精英!遗憾的是,这两种情形,现实都存在! 


比如,中国的企业99%都没有自己的专利,如果就企业数量而言,研究创造型明显少于简单生产型,在被迫充当世界加工厂的同时,对简单劳动力的需求,要远远高于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望!另外,高校招生的市场依据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扩大学校规模、提升行政级别、赚取更多的学杂费吗?连中专技校还要根据市场反应,来决定招生人数、专业设置呢?而我们的大学呢?拍脑门设置专业,拍肩膀加官晋爵,在师资不具备的条件下,盲目扩招,在这种依靠行政权力办学,对市场有冲动而无制约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流水线式地“粗加工”,只能是大量生产出不合市场要求的单一产品,叫人才,那是好听的,有些大学生,还不如中专技校的学生管用!不但缺乏技能,连创造力也丧失殆尽!如果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再一味贪图便宜省事,不重视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那么,劳动力同质化和低端化的倾向,会越来越明显,大家最后,难免全都成了廉价劳动力、成了各种恶性竞争的牺牲品!
发表于2006-10-30
发表于2006-10-30
发表于2006-10-30
发表于2007-02-21
上一页|1|
/1页